“119”全国消防安全日丨廊坊市体育局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...
[19] 张廷玉等:《王守仁传》,《明史》卷一百九十五,第5160页。
我是一个倾心西方文明的人,我总有拿西方为标准来评论中国的倾向,所以老是说要读点西方史。孔子这个偶像应该打倒,写他的评传,可以把他小丑化,你的评传似乎也有点这种倾向。
周游列国,到处留心政治,无非是想看看有什么机会出售他的一套政治主张。当然,这又是精神贵族的语言,而且,说老实话,我承认,清洁夫的工作,怎么样也不会受人尊重得和教授一样。不过,无论如何比一切人都俯伏在天王或公室前面要好得多吧? 3、关于信,你的评论也十分尖刻。专制政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,知识无非求禄,你能怪孔子吗? 你用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的用语禄蠹来批评孔子。这两份评传,机智隽永,比时论深刻多了。
政令之信是商鞅植木悬赏之信。不同于古希腊的现在条件是,尊重每个人的事业,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动。我个人还认为,老子受到《易经》的影响要远大于孔子,而老子对于《易传》的影响也远大于孔子。
上述各点,尤其是最后一点,清楚地表明:《老子》成书早于《论语》。2.《卫灵公》中记载:子曰:‘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然而,有些学者囿于崇儒抑道的学派成见,颠倒了学术顺序。' 《史记》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。
至于墨子,则是扩大了尚贤的范围和阶级界限,凡是农与工肆之人,不论身世贵贱,有贤必举。这说明《易》是包括在礼中的。
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却将黑格尔的模式拿来套用在中国哲学史上,以为必是先有孔子的仁义,才有老子的绝仁弃义。然而,冯友兰先生在《中国哲学史》中竟把老聃与李耳一分为二,把老聃说成是传说中的古之博大真人,另外塑造一个李耳是战国时代的老学之首领。这里的亦字就明确地区分了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。至于卒年,《史记》中关于老子长寿的记载为各家所接受,但在具体年代上各家尚无定说。
张岱年先生说:《孙子》十三篇是春秋末年的著作。但其所尚、所明、所举之贤,只是旧族亲戚贵宠里的贤良,是贵族之贤。其实,仁、义的概念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出现,到春秋时代更为盛行(如《左传》中仁字出现44次,义字出现145次之多,《国语》中仁字亦屡见),实际上,当时老子的绝仁弃义是针对春秋末年德治主义种种的弊端而提出的,而不是孔子先提出仁义的概念,老子而后反对之。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,有四种说法:1.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。
黄方刚又据《曾子问》中日有食之的记载以及《春秋·定公十五年》有日食的记载,认为:孔子两见老子,第一次孔子五十一岁,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。不过这条或系《太平御览》误引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之文。
至于冯友兰说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,并认为由于《老子》的文体是简易之经体,所以当在问答体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之后,这种论点的失误,早已被胡适等人指出。其他古籍如:1.《说苑·教慎》篇记载:叔向曰:老聃有言曰:‘天下之至柔,驰骋乎天下之至坚。
事实上,一部著作所表现思想的成熟性、完整性,并不能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发展的先后次序的论断,思想发展进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。崇儒抑道之风由来已久,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,学术上的偏见一直流传下来。但在孔、老的关系上,却大体仍可互相印合,便可能承认此故事是真的。老聃自撰的《老子》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,其成书早于《论语》。5.《重言》篇说圣人听于无声,视于无形……老聃是也。2.《太平御览》三百二十二卷兵部五十三胜引:墨子曰:墨子为守,使公输盘服,而不肯以兵知,善持胜者,以强为弱。
2.《当染》篇说孔子学于老聃。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地点,也有四种说法:1.《史记》的《老子传》、《仲尼弟子列传》及《孔子世家》都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礼于周(今河南洛阳)。
此外,司马迁在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中也说:孔子之所严事:于周则老子。一个开创性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之宏大、开阔和深刻性,往往达到空前的程度,而后继者因着主观与客观的各种条件,致使思想格局趋于狭义化与浅显化,而无法达到其开创者的思想格局,这在中外思想史上是一个通例。
然而在先秦学术发展的顺序上,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,学术界就已颠倒错乱,时至今日仍被继续接受下来。这16条中有8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。
梁启超提出这一论点确实是过于草率,早于《老子》几百年的《易经》就已提到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(《易·蛊》)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、容貌若愚、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与《老子》书中的一贯思想是一致的。老子生于陈,为南方学派之宗师,宽柔以教正是老子的学说。至于冯友兰说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,并认为由于《老子》的文体是简易之经体,所以当在问答体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之后,这种论点的失误,早已被胡适等人指出。
老聃自撰的《老子》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,其成书早于《论语》。至于太史儋其人,司马迁在老子本传中说,太史儋曾见秦献公于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。
梁启超论点的失误,在当时就被张煦等人所指出。《论语》这样推崇无为而治,可见在这个观念上孔子所受老子的影响。
《庄子·天运》篇记载: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‘道,乃南之沛见老聃。在先秦典籍中,道家学派的《庄子》、儒家学派的《礼记》和综合各家学派的《吕氏春秋》,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。
而司马迁所记载的,则着重于周地的情况,等等。庄子学派所记载的,只限于沛地的情况。并且,细查《庄子》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,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、子路、冉求,孔子与叶公子高,孔子与楚狂接舆,惠子与庄子,公孙龙子与魏牟,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,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,有79次之多,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。同样,老子反对尚贤的观念也是如此,老子的不尚贤也并不是基于孔子的举贤和墨子的尚贤而提出的。
战国时期,百家竞起,针对旧制或现行制度,以及由此扩延到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各种讨论,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,这是学术发展的大势。至于耳、聃,其义相近,古或一字。
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曰,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。三、思想线索——老子反对周制,孔子其后维护之 老子其人早于孔子,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。
事实上,在孔子之前,已经有邓析的《竹刑》、孙武的《兵法》等私人著述问世。……在此之前,《周易》在流传过程中完全可能被人增删或重编,因而形成不同的本子。